《魔球》──搞懂三型人的成功與失敗

文:陳思宏(轉載請註明出處)

人稱豆爺的Billy Beane,是美國大聯盟的傳奇性人物。18歲被球隊以第一指名選入,被視為最有發展性的青年新秀,結果九年球員生涯中,只在大聯盟出賽148場(大聯盟一年有162場比賽)。他在1990年從選手身分退休,轉為球隊球探,卻在十年內成為球隊總經理,並改變數百年來大聯盟球隊的經營模式──以精密的統計數據,取代球探個人經驗作為決策依據。從Beane的生命經歷,可以明白許多三型人的內在世界。

「成功」,是禮物也是詛咒

無論是因為天賦或個人努力, Beane在高中時已是位明星球員。當時,史丹佛大學和大聯盟球探同時看中他的潛能,分別以全額獎學金和高額簽約金吸引他。那一次的關鍵選擇,影響了他接下來幾十年的人生走向。沒有人能知道,假設他當時選擇進入史丹佛大學,是否大聯盟球員生涯就能平步青雲。我們只能知道他在小聯盟和大聯盟球員養成過程中的掙扎,以及他成績不佳的事實。

在《魔球》一書中,描寫到Billy Beane九年來的掙扎:他能承受任何事物,唯一的例外就是「失敗」;當他面對記錄表上區區兩成一的打擊率時,不知該如何是好;他無法想像,也不知道該如何面對不再成功的自己;他總認為自己永遠不會出局;當他打不出安打時,就會變得很抓狂。

大部分的三型人從小就能獲得父母、師長的認同。他們靈敏於長輩的期待,所以會努力進步,展現出自己最優秀的一面,以滿足對方的期待。因此,三型人很容易成為團體中的焦點人物,也會覺得成功是理所當然的。

這不代表三型人無法承受失敗,只是在他們的成長經歷中,往往沒有太多機會面對重大失敗。每當他們遇到小挫折時,都會快速學習改變,調整自己再出發。就像是Billy Beane,在成為高中明星球員之前,必定經歷過各種挫折。但當他收下大聯盟球隊高額簽約金的那一刻,代表每一次的比賽結果都不再僅僅是個人表現,而是與未來發展連動的指標,同時還必須面對廣大球迷的高度期待。任何小失誤都成為他巨大的壓力,讓表現受到影響。

調適,找到自己最好的出路

然而,Billy Beane並沒有因此被打倒。《魔球》書中寫到,「Beane想成功的動機還是強烈的嚇人,只是他把它轉移到另一個地方。」他在27歲的球員黃金時期,選擇從幕前走到幕後,讓許多人跌破眼鏡,因為一般人在打大聯盟棒球時,總以為有一天自己會轉運,沒有人會主動說我不打球了。但對Beane而言,這是再清楚不過的事,他認為,「自己的天份不是重點:如果無法讓你有功成名就的感覺,這算哪門子的天份?」因此,轉到能夠讓自己更成功的跑道,是個毫無疑問的選擇。

有一次我在大學演講,當學生們做完我的簡易評測後,一位學生看著我說,「拜託!希望我做出來的結果是三型人。」我問他為什麼,他說,「三型人多好啊!那麼成功。」有時我們會誤以為三型人是天賦異秉,只要主型是三型的人就能成功,但事實上,三型人在這條走向成功的路上,付出的代價並不會少於其他八個型態。只是他們目標清晰明確,所以會不斷自我調適,讓自己走向最好的出路。

成功與失敗的定義

我面對過不同年齡層的三型人,某些年紀稍長的三型人會跟我說:「你剛剛的描述跟我年輕時很像,但我現在已經不一樣了。」隨著課程的深入,他們往往會發現並非自己變得不一樣,而是他們對於成功與失敗的定義改變了。就像Billy Beane帶著奧克蘭運動家隊連續贏得分區冠軍,進入季後賽後,他必須開始思考,繼續在這個位置拼命的意義是什麼。

如果想要真正理解三型人,就不要停留在他們外在的成功或失敗,而是更深入的了解他們對成功與失敗的回應方式。

想要回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