了解性格是開啟天賦的鑰匙?

文:陳思宏(轉載請註明出處)

圖片來自Google

瑪哈維亞看著女兒吉塔(Fatima Sana Shaikh飾)在國際賽連連失利後,開始研究她之前落敗的比賽,才發現教練的教導是要女兒「以守代攻」。他對女兒說,「你當然會輸,因為你的專長是攻擊,但卻一直在防守……。明明是一隻老虎,卻像大象一樣防守!」不同策略(並非錯誤,只是不同)之下的後果,竟有如此大的差異。身為領導者、父母、教練,你是否也曾陷入這樣的難題? 

我很少談「天賦」這個詞,因為我覺得「天賦」是一種「死無對證」的議題。畢竟人生只有一次,無論如何選擇,你都很難完全證明另一種選擇的差異,只能從短期結果推論兩者的相關性,例如在影片中,吉塔改變進攻模式,並贏得冠軍。若要解釋原因,很容易變成公說公有理,或者信者恆信的狀況。

另一方面,人的確擁有不同特質的天賦。在九型人格中,我形容這是該型態的「特異功能」,例如二型人對他人的需求敏銳度、六型人對於威脅的危機感、四型人對內在感受的連結。要懂得引導人的天賦,我認為要先釐清兩件事情:

1.性格特質≠展現能力

朋友分享到,在某位老師的九型人格課程中,參與者不乏企業主管。課間休息時,有位學員得意洋洋的說,「學完九型人格後,我回去把七型下屬都開除了。」

我認為這是非常走火入魔的行為。因為,性格與工作展現能力並不相關!性格與工作展現能力並不相關!性格與工作展現能力並不相關!腦神經科學研究證實,人的大腦可以隨著環境需要調整與學習。意思是,在很多事情上,只要有意願,且透過適當學習,都能達到某個程度的水準。

性格特質的影響,並不是我「有沒有能力這樣做」,而是我「傾向要如何做」。由於我們的生存環境是社群導向,因此這個小小的「傾向」就會造成很大的威力。例如,我有大膽冒險的特質,但組織氛圍卻是保守小心,這時就會出現很大的衝擊。因此,面對天賦特質時,除了單純觀察某人的優勢特質之外,更重要的是看他「如何」展現這樣的特質

2.天賦≠熱情

像《我和我的冠軍女兒》這類的比賽電影,通常讓人亢奮激昂,因為擁有美好的結局。然而,「天賦」不等於「熱情」。《恆毅力》(GRIT)作者達克沃斯博士提出這樣的公式:天份*努力*努力=成就。無論一個人再有天賦,都必須擁有熱情,促使他持續努力。

回到這部影片,瑪哈維亞一開始的集訓完全不奏效,反而遭到兩位女兒團結一致的抵抗。如果沒有表姊語重心長的啟發,也許今天也就看不到這部影片了。

許多父母親透過某些工具,很興奮的看出孩子擁有某些特殊潛能,並奮不顧身的加以「栽培」。但這份期待很容易揠苗助長,奪走孩子對於自身潛力的熱情。

引導對方「看見自己的天賦

所有人都喜歡被理解、被看見,特別是自己的潛能天賦。但不是每個人都喜歡被放在聚光燈下,或者感覺自己的特長「被利用」。(的確有某些性格特質是喜歡的。)在九型人格當中,我認為最有效的方式,是引導大家看見自己某些塵封已久的特質,特別是那些原本被否認,但其實是屬於自己最美好的部分。例如,九型人常被認為沒有自己的意見,其實他們善於聆聽和整合意見;七型人常被認為不專注,其實他們擁有快速吸收和實踐的能力。

影片中,瑪哈維亞並非一開始就指出吉塔善於攻擊,而是在十幾年後的機緣巧合中,才點出他的觀察。對於領導者來說,學習九型人格,就像掌握一個指南針,不只要看見他人的天賦,而是要更有效的引導對方「看見自己的天賦」。因為只有自己看見,才能激發使用的動力;只有用了,一切才是真的。

想要回應